寒露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,通常在每年公历10月7日-9日之间。此时,气温比“白露”时更低,地面的露水更冷,甚至即将凝结成霜,故称“寒露”。
气候特点:天气从凉爽转向寒冷,空气干燥(“秋燥”越发明显),昼夜温差大。
养生关键:防寒保暖、润肺防燥、健脾益胃。
穴位养生

足三里穴
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,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。寒露时节正是深秋,易因脾胃寒凉而造成腹泻;因体质虚弱而出现的胃肠功能紊乱、神经衰弱等病。中医认为足三里穴为胃经之要穴,经常艾灸推拿足三里能起到调脾胃、调气血、具有补虚、健脾的特殊功效。

太白穴
太白穴在脚内侧,大脚趾骨鼓起来的关节后下方凹陷处。为脾经的原穴,能健脾化湿、理气和胃。对于经常消化不良、胃痛、腹胀、腹泻、便秘等都可以通过这个穴位来改善。另外对于脾气虚的人群,如脸色黄、乏力、食欲不振等,经常按揉此穴,能很好地改善脾经经气不足的情况。
起居调养

1.适时添衣:寒露过后,老人、儿童和身体体质较弱者要注意防寒保暖,逐渐增添衣服。俗话说“春捂秋冻”,但老人和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者则要注意防寒保暖,防止“冻”出病来。换季穿衣别太快,最好厚薄搭配,以保暖为主,不穿单衣也是寒露养生的重要一点。当环境气温降低后,人体上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就会下降,因此要适时更衣。
2.足部保暖:“寒露脚不露”,此时应尽量避免露出脚踝,以防“寒从足生”。足部是足三阴经与足三阳经所过之处,如果足部受寒,寒邪就会侵入人体,影响肝、胆、脾、胃、肾、膀胱等脏腑功能。足部保暖除了要注意穿保暖性能好的鞋袜外,还应养成睡前热水洗脚的习惯,适当配合中药足浴包也可增强养生疗效。
精神调养
秋天,人的情绪容易不稳定,易烦躁或悲愁伤感,特别是老年人心中容易有苦闷与垂暮之感。因此,秋季养生以调节情志、培养乐观情绪、保持心理平衡为首要。在阳光明媚的天气里,外出观赏风景,喜悦溢于言表,可使忧郁愁烦顿消,令人心旷神怡,给生活增添无穷乐趣。
饮食调养
1.滋阴润燥:肺为娇脏,喜润而勿躁,与秋季相通应,故秋燥之气最易伤及肺脏,进而出现干咳无痰、口鼻干燥、 皮肤干裂等症状,因此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为主。可多食用芝麻、糯米、粳米、蜂蜜、乳制品等柔润食物,以及山药、萝卜等根类蔬菜和梨、百合、莲子、枇杷等润肺之品。
2.少食辛辣:辛辣食品易伤人体阴精,使气不能收敛,因此应少食辣椒、生姜、葱、蒜类等辛辣食物。
3.温食为主:早餐建议吃温食,最好喝热粥,因为粳米、糯米、小米等均有极好的健脾胃、补中气的作用。
饮食推荐

山药薏米粥
功效:健脾益胃、祛湿补肺。山药平补脾胃,薏米利水渗湿。
做法:山药切块,与薏米、大米一同熬煮成粥,适合作为早餐。

芝麻糊
功效:补肝肾、润五脏。黑芝麻富含油脂,能有效润燥滑肠。
做法:炒香的黑芝麻磨成粉,用水冲调成糊,简单又养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