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露时节,昼夜温差拉大,秋燥渐盛、阳气渐收,中医养生以“润燥养肺、顾护阳气”为核心。除饮食、起居调理外,针灸可通过疏通经络、调和脏腑,针对性改善秋燥不适与阳气耗损问题,助力身体顺时适应节气变化。
白露针灸核心:润燥养肺、温阳固表
白露气候“燥凉交织”,易导致肺津亏虚(出现口干、咽燥、干咳)与阳气外泄(引发畏寒、腹泻)。针灸调理围绕两大方向:
润燥养肺:通过刺激肺经及相关穴位,促进肺津生成与输布,缓解秋燥对呼吸道、皮肤的损伤。
温阳固表:激活脾、肾经气,增强身体御寒能力,防止寒气侵袭腹部、足部等薄弱部位,减少阳气耗损。
白露常用针灸穴位及功效
根据节气特点,以下穴位为调理重点,需由专业医师辨证施针(可配合艾灸增强温阳效果):
肺俞穴
位置: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,旁开1.5寸
功效:肺俞是肺的背俞穴,为肺之气输注于背部的关键穴位,针灸此穴可直接补肺益气、润燥止咳,改善白露常见的干咳少痰、咽干、皮肤干燥等症状。
太渊穴
位置:腕掌侧横纹桡侧,桡动脉搏动处
功效:属肺经原穴,能调理肺经气血,兼具滋阴润燥、通利咽喉的作用,适合缓解秋燥引发的声音嘶哑、咽喉异物感。
针灸调理注意事项
1.辨证施针:白露养生需结合个人体质——偏燥者(口干、便秘)可侧重肺俞、太渊等润燥穴位;偏寒者(畏寒、腹泻)可增加足三里、关元的艾灸,避免“千人一方”。
2.针后调护:
针孔护理:保持针眼处清洁干燥,一般4-6小时内不要沾水、洗浴或涂抹护肤品,以防感染。
避风保暖:针刺后毛孔开放,腠理疏松,易受风寒邪气侵袭。治疗后需在室内稍作休息再出门,24小时内避免吹冷风、空调直吹、洗冷水澡。
3. 禁忌人群:孕妇、经期女性、皮肤有破损或感染、急性病发作期(如发烧、咳嗽加重)者,需提前告知医师,谨慎选择针灸调理。
配合调理:饮食起居
饮食辅助:饮食需遵循“滋阴润燥”原则,同时避免加重秋燥的辛辣、温补食物,推荐三类核心食材:
1. 润肺食材:梨(可蒸食,减少寒性)、银耳、百合、莲子,可煮成银耳百合汤、莲子雪梨水,缓解口干、咽痒、干咳等“秋燥”症状。
2. 养胃食材:白露后脾胃功能易减弱,可吃山药、南瓜、小米,健脾养胃,避免腹泻。
3. 少辛忌凉:少吃辣椒、生姜等辛辣食物(易加重燥邪),避免生冷瓜果、冰饮(易伤脾胃阳气)。
4.起居护阳:坚持“早睡早起”,睡前用温水泡脚(可加艾叶、生姜),配合针灸增强温阳效果;早晚及时添衣,不露脚踝、腰腹。
情志调畅:秋燥易致情绪烦躁,可通过散步、听音乐缓解“悲秋”情绪,避免肝气郁结影响针灸调理效果。
白露节气,针灸是“顺时调治”的重要手段,通过疏通经络、调和脏腑,既能缓解当下秋燥与畏寒问题,也能为冬季阳气闭藏打下基础。需注意,针灸调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,结合个人体质科学施针,方能更好守护身体健康。
针灸康复科电话:0718-6290548